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6月15日讯 在地铁8号线北段繁忙的隧道里,满载乘客的地铁列车疾驰而过,丝毫没人察觉到旁边正在建设的8号线吨的庞然大物正悄然进行着一场“金蝉脱壳”般的拆解工程。 地铁8号线支线途经城阳区和胶州市,线个,正线区间隧道主要是采用盾构法施工,局部采用暗挖法和明挖法施工,车站均采用明挖法施工。中交一航局城交公司承建项目01、02工区,工作内容包含5站6区间2风井,全长12.191公里。起点至大涧站盾构区间为地铁8号线支线第一个区间,其中右线米,是全线首个单线贯通的盾构区间。 这个640吨的大家伙正是“一航19号”盾构机,在完成8号线支线起点~大涧站盾构区间右线米掘进任务后,它面临着一个特殊的挑战:由于工程设计的原因,它无法通过常规的吊装方式被运出,需要在隧道内部完成整个盾构机的解体分块后,由电瓶车水平运输至始发井吊出。 整个拆解过程,不仅流程复杂,而且难度大、挑战多,所有的拆解工作都需要在狭窄的隧道内进行,需要依靠人工精确操作,而且拆解后的部件重量最大达到了55吨,如何在半径仅为2.75米的隧道内完成翻转和运输,保护成品隧道不受伤害,是摆在项目团队面前的一大难题。 面对这些挑战,项目团队邀请了业内专家进行方案研讨,对吊装受力分布进行了优化,提前进行了运送过程的数值模拟,针对性制作工装并对运输设备做优化加固,此外还采用了“翻身工装”和“葫芦拉”等创新办法来进行部件的翻转和运输,确保吊装、运送过程万无一失。 可即将正式弃壳施工时,项目团队却又遇到了“拦路虎”:盾构机解置距离正在运营的8号线米的水平距离,拆解过程中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威胁既有线路的运营安全,尤其是切割过程中产生的烟气,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侵入运营线路,造成烟雾报警,从而给既有线带来运营隐患。“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能抱有任何一丝侥幸,施工前一定要解决这个难题!”项目安全总监刘权直言。 “怎么处理切割时产生的烟气?”班组建设会上,项目部广泛征求工人师傅们的建议。一位工人师傅提出“安一个大排风扇”的想法,这为项目部提供了思路。项目团队将原有的起点风机、大涧风机做改造,一个用于供气送风,一个抽烟排气,试验过后果然能有效解决切割过程中的烟气堆积问题。 在此基础上,项目常务副经理雷云生还要求增设了隔墙和焊烟净化器,进一步对有效排烟提供保障;同时,项目团队还持续对8号线内的烟尘浓度进行监测,一经发现烟尘浓度超过规定安全数值,立马停止施工。 最终,经过一系列努力,弃壳施工在未对既有线运营产生影响的情况下顺利完成,这标志着一航局首例盾构机“弃壳拆机”取得圆满成功,为后期同类型施工提供了借鉴。 如今,“一航19号”盾构机已运输到厂家进行套壳组装,为接下来的二次始发和区间左线米盾构掘进任务做好充分准备。(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建亮 通讯员 邱啸林 任延冉) 践行学术引领使命,助力重大工程建设 中国工程院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 ——第十二届国际桥梁与隧道技术大会在沪成功召开 中国工程院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 第十二届国际桥梁与隧道技术大会(IBTC 2024)二号通知 ·关于公布湖北通商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19家企业为全省建筑业重点培育企业的通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