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大棚后墙厚度由普通日光温室底宽2.2 m、顶宽1.3 m,增加到底宽3.2 m、顶宽2.2 m,侧墙厚度由底宽2.5 m、顶宽1.1 m,增加到底宽3.5 m、顶宽2.0 m,采用该项技术后可提高温室大棚最低温度2-3 ℃。 普通温室大棚后屋面多采用麦草保温,麦草保温效果虽好,但容易腐朽,使用年数的限制短。若温室后屋面用新型保温材料聚苯板两层交错铺设保温层,可有效提升保温效果。 温室大棚采用地下0.5和地下1.0 m两种形式,经观测地下0.5 m可提高最低温度1 ℃,地下1 m可提高最低温度2 ℃。 温室大棚在前屋面前脚增设防寒沟,防寒沟深0.8 m,宽0.4 m,长度与棚长相同,沟内填充8 cm厚的新型保温材料聚苯板,可有效提升温室前沿温度3-5 ℃。 普通温室大棚覆盖棉帘厚度一般在2-3 cm,若将覆盖棉帘厚度增加到5 cm,可有效提升3-5 ℃。 其核心技术是改普通单垄双行栽培为双垄单行栽培,行距随不同栽培作物调整,起宽窄行,在窄行之间做成浅沟,沟上用一幅膜架设地膜小拱棚,地膜边缘门压在两行苗的一侧,在两行苗的另一侧分别覆两幅地膜,形成“两垄三膜”全膜覆盖。该方法提高地温效果明显,通过有效提升地温来提高棚温。 用铁丝代替竹竿、竹片来架撑农膜,用塑料绳代替竹竿作为攀缘物,能有效减轻遮光度,可使棚室的光照强度增加10%以上,棚室温度提高1-2 ℃,作物的光合效率得到明显改善。 高垄表面积大,白天接受光照多,从空气中吸收的热量也多,因而升温快。但垄不宜过高、过宽,一般以高15-20 cm、宽30 cm左右为宜。 可使10 cm处地温平均提高2-3 ℃,地面最冷气温提高1 ℃左右。同时,由于地膜不透气,可抑制水分蒸发,减少浇水次数,间接提高地温。 温室大棚采用作物行间覆盖5-8 cm厚作物秸秆、麦糠、树叶、锯末、碎柴草等,不仅能白天蓄热,夜晚放热,有效提升棚温,而且可减少地面水分蒸发,降低空气中水分含量,能使地温升高2-3 ℃,可减少浇水1-2次,降低温室病害发生。 可增强墙体吸热能力,用来提高栽培床光照强度,晚上使墙体所贮热能缓慢释放于室内,可保持后半夜较高温度,防止株苗冻害。 增加进光量,提高棚内温度。棚内的热量大多数来源于太阳辐射,当阳光透过棚膜进入棚内时,由于“温室效应”,使一部分光能转化为热能。而棚膜上的水滴、尘物等对棚内光照条件影响很大。 冬季大棚地面容易板结,白天热气进入耕作层受到限制,土壤贮热能少,加之板结土壤裂缝大而深,团粒结构差,前半夜易失热,后半夜气温低,易造成冻害。趁通风时进行浅中耕可破除地面裂缝,这样,既可控制地下水蒸腾带走热能,又可保温防寒保苗。 温室大棚一侧增设地下沼气池,在棚内架设沼气灯20盏(一般是每3 m架1盏)。当外界最冷气温在-20 ℃以下时,夜间点燃沼气灯,棚内最低温度可增加1-2 ℃。另外沼渣、沼液还可增加土壤肥力,促进植物生长。 在棚室地面上定期撒施干草木灰,既可有效抑制蔬菜立枯病等病害的发生,又起到了施肥、控湿和增温保墒的作用。据试验:冬季在棚内撒施草木灰3次,每次间隔10-15天,撒施厚度2-3 cm,可使地表温度提高2-3 ℃,作物增产8%左右。 用亮盾+嘉美红利+噻唑锌,或福美双+嘉美红利+甲霜恶霉灵+中生菌素等药剂淋根或灌根或冲施,可防治根部病害,提高地温3-5 ℃,疏松土壤,活化养分,养根壮根,增产30%以上。 防治病虫害,要选用粉剂、烟熏剂农药。这类农药既有很大成效避免了因喷施水剂农药增加棚内湿度和引起降温的缺陷,又简便易行、药效持久,而且防治病虫害的效果良好。 在上述做法都不能使棚室内的温度保持在3-5 ℃以上时,可采用喷洒温水(温水的温度在25-28 ℃较为适宜)的方法,以解决应急之需。但是这样增加了空气的湿度,所以,第二天如果天气温度在8 ℃以上时能够直接进行及时的通风,把湿气及早排走。 大棚增温块的主要成分是果木炭粉、玉米粉、助燃剂、无烟剂等,作为一种应急增温产品,增温效果明显。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还可当作气肥,提高蔬菜的光合速率,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大棚增温块用起来较为方便,用打火机点燃即可。现在常见的增温块分助燃剂点燃和助燃块点燃两种。不一样的品牌的增温块重量不一样,燃烧时间、每亩地所用的数量也不太一样。 需要注意的是,增温块在使用时要远离易燃物,也不要距离植株过近,以防烤伤植株。同时保证燃烧面向上,以防产生浓烟。由于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碳较多,第二天进棚劳动前记得要先通风。 对于一般地区,增温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应急,可是对于东三省的农户来说,增温块可能就不好使了。 黑龙江的秦大姐给自己的育苗棚里安装了热风炉,当地天冷夜温低,一定要使用取暖设备,“我从2008年就开始用热风炉了,育苗、栽苗都需要额外加温。” 据了解,秦大姐使用的是带温控表的热风炉,温控表显示的是炉膛里的温度,有时候能烧到400℃。一般把温度设置在70℃,然后炉子加上煤点着,当温度达到70℃后,风机开始工作,把炉子的热气送出来,给大棚增温,当温度不高于70℃,风机停止工作不再送风。 在聊天过程中,不到3点,秦大姐就把棉被放下去了,“现在三九天,下午大棚里温度下降得很快,中午能到28℃上下,这会儿功夫就只有17℃上下了。现在放下棉被,还能晚一点儿点炉子,省一点儿煤。这个热风炉一天大概需要100斤煤,烧的是质量好的洗煤,950元/吨。” 秦大姐介绍说,一般白天不需要烧炉子增温,除非遇到阴天,热风炉主要是用于晚上增温,尤其是育苗,对夜温要求比较高。 很多农户还会在大棚或者温室里设置双层膜,这样做才能够明显提升保温性能,减缓棚内热量损失,能提高最低温度,避免冷害、冻害。 河南商丘市虞城县的余师傅种植的是拱棚辣椒,早在去年的11月中旬,他就给大棚上了二层膜和三层膜。 从视频能够准确的看出,当地的大棚主要是由水泥柱子和竹竿架子组成,余师傅一共有4个大棚,最长的有220米,最宽的21米,其中一个棚有9个水泥柱子,两个柱子之间用一张塑料薄膜,一共需要10张塑料薄膜,两两拼接在一起,拼接处没有用传统的夹子,而是用玉米杆儿和细钢丝搞定。 虽然看上去比较费事儿,但是据余师傅介绍说之所以没用夹子,是因为膜上积累的水会很多,用夹子的话更容易坠膜,“上膜的时候要把膜拉紧,平常也要时不时地检查有没有坠膜,水多的地方用手轻轻掐破棚膜,让水漏下来”。 据了解,上膜的时间也要把握好,要根据气温变化决定,上晚了,辣椒容易受冻,上早了,不好放风,一般三膜上好以后就不再放风了。 目前余师傅的辣椒已经卖完了,总的收益和去年差不多,余师傅感叹说,“钱挣得不容易啊,每一张都是辛辛苦苦的汗水换来的。明年开春以后还要继续定植黄瓜, 在三层膜底下弄小拱棚,希望到时候能卖个好价钱。” 其实给设施蔬菜增温、保温的方法还有很多,比方悬挂反光幕、设置防寒沟、使用浴霸加温,还可以在棚外南侧贴地面处覆盖旧草帘或保温被等,大家有哪些好方法,欢迎在留言区分享! |